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信息发布者:东常村梁军
    2020-04-22 06:55:51   转载
    胡哥专注发现古村落之美。敬请关注、转发支持。
    胡哥图片文字均为原创首发,侵权必究,已授权维权骑士全网维权。
    在中国上古神话故事里,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等等,都有发生地之争。而唯独有一个故事的发生地没有争议,那就是精卫填海故事的发生地——山西省长子县。
    长子县是长治市下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距长治市区21公里。
    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上古帝王尧王的故里、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山西长子县崔庄村法兴寺
    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辖区内古村众多,省保、国保单位也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法兴寺。
    从长治市区出发,往西南方向,沿着省道长晋线S227,驱车34公里就到了。
    路况一般,毕竟作为长治通往晋城的省道,已经有长晋高速直达了,这条以往连接两市的省道宽度和平坦度都无法与之相比。
    车行进在行道树中,不一刻就感受到了两侧连绵起伏的群山,郁郁葱葱。恰值初夏雨后,空气清新。
    在省道边,依据路牌右转进入一个名叫崔庄的村子,不需问路,前方高耸的殿堂和台阶就是目的地法兴寺。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法兴寺内部,正对的就是国宝佛舍利石塔
    静静的村庄,壮观的翠云山,中间藏着一座随地势而不断升高的宏大建筑群。顺着长长的台阶步步高升,一步步接近盛名在外的千年古寺,不由地升起一种莫名的崇敬感。
    法兴寺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公元401年),初名慈林寺,北宋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始称法兴寺,历代皆有修葺。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开始的法兴寺并不在眼前的翠云山麓,而是在省道东侧的慈林山腰上。当时是三进院落,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9米,占地面积7590平方米。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唐代佛舍利塔侧面
    不巧的是,千年的古寺座下却是亿万年的煤矿。因为煤炭采掘导致法兴寺的地基出现裂缝,殿宇倾斜,有倒塌被毁的危险。因此在1980年整体搬迁到了对面的翠云山。
    眼前所见的法兴寺就是搬迁后的复建品。说是原样复建,其实也是根据翠云山的地形有所调整。比如原先的三进院落就改成了两进。但是占地面积却扩大了好多倍,达到36000平方米。
    法兴寺因为有珍贵的唐代燃灯塔(全国仅有三座)、唐代佛舍利石塔、宋代圆觉殿及殿内的宋塑之冠十二圆觉塑像而闻名华夏。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圆觉殿内的著名宋塑作品十二圆觉菩萨
    不过,它的名气不只是在今天很大,远在唐朝初年,位于潞州(今长治市)的法兴寺就声名显赫。
    为啥呢?因为当时有皇子带着三件国宝来到长子慈林山上的慈林寺,给慈林寺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这位皇子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元懿,当时的潞州刺史。这三件国宝就是来自佛国印度的37粒佛舍利、大藏经3000卷、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
    佛舍利、经书自然是寺庙的宝贝,无需多言。但这个《兰亭集序》的摹本在偏远的高原盆地上现身,足以惊天动地。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所以,本篇文章咱们先不讲法兴寺的诸多国宝,先来看看这个后来少有人知的《兰亭集序》摹本的故事。
    说起《兰亭集序》,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关于它的诸多故事更是流传久远。这幅出自东晋书圣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后世书法界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全文共324个字,笔法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精道,结构变化多端,充分显示了王羲之匠心独运而又毫不造作的书写功力。千余年来,历代文人书法家都以《兰亭集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兰亭集序》书写成后,王羲之也很珍爱,一直小心保管,代代传家。一直传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也没事。可是,当智永传给他的徒弟辩才和尚时,出事了。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序拓片
    当时正值唐朝初年,喜爱书法的李世民获知《兰亭集序》在辩才手里时,多次索要不成,便设计巧取而得。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命手下的书法家临摹拓印多本,分送各王子。摹本作者中,就有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家。
    来到潞州当刺史的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元懿就带着这么一件书法宝贝送到了慈林山慈林寺(法兴寺)。
    这个郑惠王李元懿李大人,不仅是送来了三件宝物,还建了一座石塔用以收藏佛舍利。石塔就是现如今的法兴寺内的国宝佛舍利塔,造型别致,结构奇特,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非常受关注。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左右两侧的小塔和中间的舍利塔均为唐建
    《兰亭集序》的真迹后人无一能见到,因为李世民将它带进了坟墓里。即便是在唐朝,能见到真迹的也寥寥无几。所以,名家摹本自然十分珍贵。
    李元懿刺史自然也是书法爱好者,法兴寺内现在还保存有李元懿的书法石刻碑文,不然,他的兄长李世民不会赐给他一份《兰亭集序》摹本,只是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名家的手笔。
    《潞安府志》记载:“郑惠王石记,在慈林山,书法苍劲可观。”推测应该是临摹学习《兰亭集序》之功劳。
    现有资料无法考证《兰亭集序》摹本在法兴寺内的遭遇,但按常理推测,收藏有《兰亭集序》摹本这么一件大事,大概率会摹刻上石以作永久留存,就类似《三希堂法帖》那样,将摹本刻成石碑保存。有了石碑后就可以精拓翻印了。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件迷案在清初《潞安府志》里找到了部分揭秘:摹本下落不明,但是摹刻的石碑却遭荼毒。下手的并非外人,而是法兴寺和尚!真是让人又气又怒!
    好端端的宝贝,和尚为啥要毁掉它呢?难道不知道这件宝贝立在寺里会给寺庙带来多大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吗?原因很简单,因为拓碑这份活太苦太累。
    《潞安府志》载:“王右军书,系唐人摹本,在慈林山,书法绝奇,寺僧苦临拓,碎而投诸井,后得断石数片,甃于察院屋壁,为好事者取去。”
    《兰亭集序》名家摹本看不到,但是碑刻可见,也可以求得拓片。然而,寺僧竟然“苦临拓”,把石碑砸碎扔进了井里。真是可恶至极。
    想不到,山西长子县法兴寺曾经拥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从专业拓碑的角度推想,摹拓这么一份名家名作,肯定花费的力气少不了。如果长年累月这么干下去,也的确可能“苦临塔”。只不过,“碎而投诸井”的手段的确极端了。也不知道这肇事的和尚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法兴寺与《兰亭集序》的缘分就此终结,法兴寺内的宝贝也从此少了一件极具分量的国宝,殊为憾事。
    下期,将继续国保法兴寺之旅,敬请关注。
    欢迎关注@跟胡哥看古村,看更多古村故事。
    (本账号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签约作者)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